登录到您的帐户
找回密码
注册您的帐户
首页 > 文史资料
白求恩率东征医疗队前往冀中
发布时间:2023/05/17 来源:陈玉恩

1939130日,正在三分区唐县第二休养所巡视卫生工作、医治伤员的白求恩,接聂荣臻司令员急电回到平山县的蛟潭庄——晋察冀军区司令部驻地,聂荣臻请他参加晋察冀边区党代会。彭真、程子华、关向应等接见了白求恩。

会议期间,聂荣臻希望白求恩带医疗队到冀中军区去救治伤员,白求恩愉快地接受了任务。回到唐县后,白求恩立即着手组织“东征医疗队”,并在唐县的花塔村与当地军民一起渡过他来华后的第一个春节。

1939215日,白求恩、游胜华、林金亮、王云生、董越千、刘文芳、何自新、赵冲、冯志华等组成了“东征医疗队”。春节过后,白求恩率医疗队从唐县花塔村出发,经唐县的葛公村、齐家佐、迷城、三土门、西大洋、东大洋、西雹水、温家庄、三里庄、王京等地,过平汉铁路前往冀中抗日根据地。

冀中是平原地带,土地肥沃,交通便利,是华北著名的“粮仓”。而冀中抗日根据地又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心脏,直接威胁日寇的平、津、保三大据点,被日寇视为眼中钉、肉中刺。日寇为达到变冀中为“模范区”的企图,对冀中抗日根据地施行“铁壁合围”“三光政策”,以及拉网式的扫荡,使得冀中平原“迈步登公路,抬头见岗楼,无村不戴孝,到处是狼烟”,冀中军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。

就在冀中军民的抗日斗争处于非常艰难的时刻,为了巩固和加强冀中的抗日力量,八路军120师一部在贺龙师长的率领下,奉命转赴冀中抗日根据地。

为了配合120师作战,白求恩率领“东征医疗队”也来到冀中军区。

1939219日,白求恩率医疗队到达冀中军区司令部驻地肃宁县东湾里村(现万里村)吕正操司令员对白求恩的到来非常高兴,特意让厨师做了四样菜,除了白菜粉条,还杀了两只鸡,来招待“东征医疗队”。不等吃完饭,白求恩就要求立刻去工作。吕正操想,经过长途行军,白求恩一定很累了,就说:“先休息一下,工作有的是。”白求恩却说:“我是来工作的,不是来休息的。”接着,白求恩拿出在行军途中就拟好的计划给吕正操看,吕正操看他救治伤员的心情迫切,就同意了。

为了适应平原作战的特点,既便于活动,又能有效地开展战地救护,白求恩把“东征医疗队”分为两个小队,一队随冀中军区部队活动,一队由他率领随120师部队活动。

在冀中抗日根据地,白求恩除了坚持战地手术外,还利用战斗间隙为部队培训卫生工作骨干,为医护人员讲课授技,并因地制宜地进行了一些医药、医疗方面的发明创造。

白求恩根据在冀中战地救护的经验,编写了一本《初步疗伤》的小册子,这个小册子很适合当时冀中战地救护的需要,曾大量印发,广为流传。

白求恩还发明了一种疗效较长的药膏——“毕普”。这是用黄碘、硝酸铋等制成的。用来涂在伤口上,一、可以消毒,二、可以防止创面干燥,而且换药时容易揭开,从而减轻伤员的痛苦。同时,他还创造了“十三步消毒法”,就是对旧敷料消毒的十三步程序。把伤员换下来的绷带分类,然后通过煮、蒸、晾晒等消毒后再用,解决了卫生材料缺乏的困难。在实践中,白求恩还改进了“换药篮子”,比过去更便于伪装、便于携带和使用,被称为“白求恩换药篮子”。

在冀中抗日前线,白求恩看到前线战斗千变万化。而游击战中医院的特点应该是搬得动、展得开,能及时进行战地救护。细心的白求恩还从冀中老百姓的驴驮子上得到启示,他看到当地农民往地里送粪用的驮子,既便于装卸、又便于运输、十分方便。由此,启发了他的灵感。于是,白求恩亲自设计了图纸,并找来几个心灵手巧的木匠,指导他们制作了一种新的运输工具——“拱桥式药驮子”。这种药驮子的特点是:“(1)运输、携带和装卸非常方便;(2)里面放置的医疗器械井然有序、固定排列;(3)常用药品按编号顺序存放;药瓶都有防震、防漏设计,不宜碰碎;(4)在战地救护时,半个小时即可展开进行工作;需要撤走时,只需十多分钟即可收起;(5)把两个药驮子摆开,上面放一块儿门板,就是一张手术台;再加上敷料筐子,里面可以装载足够施行100次手术、500次包扎、并配有500个处方的全部用品。打开,可以当手术台;收起,往马背上一放,立刻转移,非常适合战地救护。白求恩给这个药驮子起名为“卢沟桥”。这个名字意义深远。“卢沟桥事变”,抗日战争全面爆发,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这个日子。贺龙师长看过白求恩做的示范演示后,当场肯定了这一发明创造,并指示在部队进行推广。

“一切为伤员着想”,是白求恩工作的出发点。他把救死扶伤看作是医生最神圣的职责。他主张医生应上火线救治伤员。白求恩说到做到,无论大小战斗,无论何时,只要是前线进行战斗,白求恩都要立刻带领医疗队深入火线救治伤员,绝不拖延。白求恩还对医护人员说:“你们必须把每个病人看作是你们的兄弟,你们的父母。因为,实在说,他们比兄弟、父母还要亲切些——他们是你的同志。在一切事物当中,要把他们放在前头。倘若不把他们看得重于自己,那么你就不配在卫生部门工作。其实,也简直就不配在八路军工作。”

在冀中抗日根据地,由于日军的频繁扫荡和严密封锁,八路军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,白求恩始终保持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。为了给伤员改善生活,他把同志们送给他的营养品,都拿到病房去,亲自喂给重伤员吃。“他们比我更重要。治好一个伤员,就等于消灭十个敌人。”白求恩解释说。在战争年代,随说生活清苦,但白求恩却十分风趣地说:“我过着像国王一样的生活。”

白求恩不仅致力于部队的医疗工作,也非常关心当地老百姓的疾苦。在河间屯庄,白求恩住在刘廷赞家中。他在屯庄住的20多天里,亲手治愈了20多位老乡的疾病。只要是听说老乡有病,就让他的房东刘廷赞领着去登门看病。

有一天,白求恩正在屯庄街头散步,看见一个叫刘典的妇女抱着孩子走的很急,引起了白求恩的注意。当他得知那孩子是患了口疮久治不愈时,立刻上前拽着刘典往医疗队跑去。由于语言不通,刘典听不懂,又不知是怎么回事儿,急得边跑边嚷。直到白求恩在医疗队手术室里给她的孩子做了手术、上完药,她才松了一口气。但是,刘典的心里既高兴又忧虑。只见她含着感激的眼泪说:“孩子的病能治了,可我没钱付药费呀?”看到这种情景,郎翻译赶忙解释说:“白大夫看病不要钱。”经过治疗,孩子的口疮治好了。村民寇凤翔的母亲得了火眼(病);13岁的刘西营在地里拾柴火时被三齿耙伤了脚面,血流不止;村民张存的胃病等,都是白求恩给治好的。乡亲们无不称赞说:“白大夫真好!”至今,河间屯庄还流传着白求恩免费为群众治病的佳话。

 

原载《诺尔曼·白求恩的故事》陈玉恩、于维国主编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410月第255——259

 

 

 

热度排行
热点视频
热门推荐